“美国大学招生制度是一个不完美的系统。”
“这是一个人为的、主观的、各方利益纠缠的体系。”
“各种“提前申请”,已经变成了野性难驯的野兽。”
“大学招生已经变成了一个策略游戏。”
“大学通过夸大数字自抬身价,误导学生的申请。”
目前正值国内“美本党”为了当季申请全力冲刺之时,今年上半年对于美国大学来说可谓“多事之秋”,名校申请贿赂丑闻、名校数据造假丑闻、标化考试规则改革、留学签证发放风波等事件频出,让家长和学生的心情像坐过山车。
对于美国大学招生的批判,在美国教育届从来没有停止。正如本文作者所说,美国大学招生“是个不完美的过程”。但对于远在大洋彼岸的中国家庭来说,除了排名、越来越低的录取率、在坊间流传的各种申请故事,能否拼凑出一个完整而真实的美国大学申请?
今日特别刊出美国教育作者、同时也是资深升学指导Brennan Barnard的署名文章,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在他眼里饱受诟病、亟待改革的美国本科申请体系。文章能够令人反思,一直以来我们对美国大学的看法,是否过于单向和片面了?由此衍生的所谓“申请策略”,是否也只是“雾里看花”的产物呢?
美国大学招生制度是一个不完美的系统。这个人为设计的系统是高度主观的,有瑕疵的,同时在多方利益的“角逐”中变得复杂不已。所以说,这项工作永远都有改进空间。2019,停止喋喋不休的指摘,我们必须行动起来,做出改变!
在本文的前半部分,我问询了一些大学招生主任和高中的升学指导老师,他们分享了一些他们期待能被摒弃的招生旧习。本文后半,在大学的帮助下,我探究了一些学生中广为流传的、有关大学录取的一些误区,这些错误的看法来自于一些并不“健康”的大学申请经历。
提前申请(Early Applications)制度的弊端
不具约束力的“提前行动“(non-binding Early Action)、具有约束力的”提前决定“(Early Decision)这两种申请方式,在大学招生体系中已经变成了野性难驯的猛兽。尽管大部分的学生都在12年级的一月份申请,来自”提前申请“的压力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整个申请季的节奏,把申请工作一股脑儿提前到秋天,甚至有些学生在暑期就开始着手申请了。
种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学生的焦虑、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也就成倍增长。提前行动录取、限制性/单选提前行动录取、优先申请、提前决定录取(I轮)、提前决定录取(Ⅱ轮)、滚动提前决定录取等等选择项占据了学生们的日程表。
为了提高学生的“到校率“(yield rate是),确保占位金、击败竞争对手大学,有许多大学会在上述几轮录取中,招到近半数的新生。所以这几轮的录取率会大大超过剩余的几轮录取。结果导致大家匆匆去申请一堆学校,哪怕有时候还没有完全准备好。
大学申请,在这种情况下,很快不再是学生追求匹配与意义的过程,而变成了一个策略游戏。
根据2017年全美大学招生咨询委员会(NACAC)出具的的美国大学招生报告,“在2015秋季至2016秋季期间,大学们上报的数据显示,平均每所大学的“提早决定”阶段的申请人数上升了5%,该阶段的录取人数也增加了6%。“提早行动”阶段申请人数上升了15%,该阶段录取人数增加了16%。“
换句话说,情况是变糟糕了,而非改善。“提前申请“制度不仅加剧了大学招生的疯狂程度,还让拥有更多资源的学生更加获益,这些学生可以雇佣专业的升学指导,从而在高中的早期阶段就能潜心专攻择校研究。
来自伊利诺伊州Marian Catholic High School(高中)的在校升学指导总监Gerry O‘Brien表示,“我乐于见到“提前申请”制度早点退出历史舞台,特别是有些大学现在实行的那种。“他进而补充道,”有些中西部的州立大学——比如伊利诺伊大学、普渡大学、印第安纳大学是有“提前申请”制度的,但它们并不像那些竞争激励的精英大学那样运作。最后只是让学生变得更困惑而已。“
一流名校之间,为了更早抢夺好的生源而进行“掰手腕“式的提前,不断让申请者更加疯狂、迷惘。
Christopher Chiakulas是伊利诺伊州Round Lake High School(高中)的大学升学及职业发展顾问老师,他坚信“非限制性的提前录取REA“该退休了”。为此他解释到,“我们很难向家中首次申请大学的学生解释,为什么常规的大学申请会有那么多种,它们分别是什么。随后我们又不得不向其说明各种“例外的情况”,让事情变得更复杂难懂。“
如能取消被滥用的“早申请”制度,对促进公平竞争,减轻学生焦虑是有好处的,也能让大学申请这件事“回归初心”,重新成为学生人生中一场充满思考与交流的体验。
学生对大学的“示好“(Demonstrated Interest)是真的吗?
在大学招生过程中,还有一个因素,无形中会阻碍了学生择校的体验、能力的培养,那就是所谓“学生展现对大学的兴趣“。这个词正如字面意思,是指大学审阅学生的申请材料时,一些招生办会事先评估学生对学校进行研究的投入程度,并把这个数值和大学录取关联起来。
大学会在它们的录取决策过程中,追踪计算学生通过大学访校、游览、学校招生说明会、电子邮件及在线方式接触学的次数。更有甚者,有些大学会统计学生在其官网特定页面的浏览时长。有位大学招生主任告诉作者,有些申请者甚至会编写人工智能程序,让“机器人“替自己浏览大学网站,还可以持续点击和跟随特定的链接,好显得他们花了很多时间在了解学校上、对学校有着极强的兴趣。
逻辑上,大学希望申请者们能够对学校保持“合理的“兴奋与向往,如果被录取也能及时报到(这样就能够提高大学的”新生报到率“,从而促进大学排名上升)。很明显,若学生对目标大学的热情是自发且真实的,那没什么问题。但不幸的是,当”展示自己对大学的兴趣“变成一种策略手段,而不是真正地把择校研究当作一件严肃思考的事情,就起到了反效果。
在同一份报告中,数据表明,在参与调研的大学机构中,有25.5%的学校声称,他们在评估申请时,把“学生展现出的对大学的兴趣“这一指标看作”中等重要“。同时,有13.7%的大学认为该因素”相当重要“。另外,有部分学校已经认识到,用这种因素进行评判是会产生问题的,比如有的学生因客观原因无法进行访校,比如这种评判标准有失公平。
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招生主任Mike Steidel就曾在其网站上撰稿指出这些问题。他认为,“我们的本科生招生流程,是为追求生源的多样性、各人口的包容性而服务的,它会排除招生过程中一些特定方面的固有优势(即因制度设计而产生的对特定人群的“红利“)。我们目标,是提供一个更为公平的竞争机制,确保我们所有的各类型申请者在录取过程中机会平等。
我们不会把学生“展现出的对大学的兴趣“作为录取范例的考虑因素。这个因素是一个用在本科招生过程中的专用术语,讲的是学生通过访校、以及提交一些非必需的额外材料,来展现其对学校感兴趣的程度。所以,我们(卡内基.梅隆大学)不会在做出录取决定时,考虑学生是否访校、是否和招生办等校方人员沟通等。
为了促进整个招生过程的公平性、价值性,“学生展现出对大学的兴趣“这一现有要素,应当被2019大学招生体系去除。
标准化考试(Standard Testing)何时休?
2019年是否会成为有突破性的一年呢?过往我们在标化考试上下了那么大的赌注,今年会让人大跌眼镜吗?让我们如此期待一下吧。越来越多的大学正在采取“可选择是否递交考试成绩“的政策,一些竞争激烈的精英名校,比如芝加哥大学、科尔比学院(Colby)也在2018年高调宣布类似政策。在”SAT及ACT考试是否有价值,能否反映学生的学习潜力“这个问题上,各类研究与争论可谓喋喋不休,而且在很多教育工作者眼中,这些测试已经完全丧失了它们的用处。
来自亚利桑那州Marana High School(高中)的大学升学及职业发展指导师Bryan Pisetsky表示,“标准化考试于我而言,只是证明了这个学生能坐定三小时时间,而不是证明他们能在大学表现多好。更不用说这一切的公平性了,低收入家庭的学生付不起额外的补习费用,当然也就无法提高他们的分数。所以,我相信标准化考试成绩,应当被大学招生体系所摈弃。”
宾夕法尼亚州的William Penn Charter School(高中)大学升学顾问总监Dan Evans表示,“如果我们不愿意完全舍弃所有的标准化考试,”就不该在大学录取过程中有“推荐报送标化分数”这样的表述,这是不合适的。”Evan说道,“大学需要明确表示‘要求‘或者’不要求‘SAT、ACT或者SATII的学科考试成绩。他解释道,”现在的表述是’推荐报分’,这种做法不是降低、反而是增加了学生的焦虑,并让他们对将来过于患得患失,让整个申请过程变得很煎熬。”
密苏里州Pembroke Hill School(高中)的升学指导总监David Burke也同意上述观点,他说“SAT学科考试给很多学生带来了痛苦与挣扎,而换来的是在大学申请方面极小的收获”。他补充说,“这些考试已经有十多年没有修订或升级了(对比AP则在很多主要科目上进行了改革,比如物理和美国历史)。”要求SATII科目考试成绩的大学越来越少,就连中学,有时也会对这类考生的用途和重要性传达错误的信息。SATII科目考试,就像之前人们用的软盘一样,已经过时。”
Marian Catholic High School的O'Brien老师补充道:“每次看到有大学宣布他们不强制要求提交标化考试成绩,我都感到欢欣鼓舞。我和其他许多人期待并相信,既然芝加哥大学可以不要求标化分数,那么其他大学也可以。”他特别指出,“我还期待SAT和ACT考试中的作文部分取消。很少有大学会参考这个成绩,取消这部分了还能让考试时间变短一点呢。”
数据的杂音
无论是排名、平均考试分数,或者录取率增幅,美国大学都很喜欢用一些数据上的“奇迹”来为自己做广告。来自马里兰州Garrison Forest School(高中)的升学指导总监Ann Marie Strauss经常代表高中升学指导各处演讲,她说,“我不太喜欢‘根据我们申请者的数据’这种说法。”她认为大学的这种措辞往往是“以大学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她为此补充道:“大学没能帮助减轻申请带来的焦虑和压力,反而一直在助长这些负面情绪。”
华盛顿州Eastside Preparatory School(高中)的高中校长Bart Gummere言之更甚,“我真想彻底忘记,那些大学是如何通过录取数字来夸大自己的价值,从而误导学生的。比如有些学校会说,”我们有8000位申请者在争取800个入学名额。“这根本不可能。
Gummere校长解释说,这所大学的说法,完全忽略了数字背后的一些信息,“按其所述,如果有20%的到校率(yields),只能说明他们为了招满800个学生,实际接收仅4000份申请。”
大学的这类声明,也许有助于促进校友的捐赠、安抚院校的董事会成员以获得信任,但用在和未来潜在生源的沟通上时,只起到了扩大疯狂(情绪)的作用。
为了满足大学们分享数据的需求,或许他们可以用自己的营销平台去秀一下学生的“保有率“,或者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参与度“的百分比。
当然,更好的做法是展示学校所欣赏的价值理念,比如宣扬被录取者拥有“关心他人”、“对社区有贡献”、“求知欲”等特质,对申请者能更好地传递激励的信息,而不是使用“申请者增加”等一些选择性的指标。
大学学历的价值
加州圣克拉拉大学的招生计划副总监Mike Sexton说,“我们不要再质疑“大学是否值得?”了。他指出,“所有的经验证据都能够证明,比起你靠高中文凭来度过余生,大学是值得的。“但Sexton也补充说,有些学生通过贷款等方式,在艺术类高校、私立大学、专门学校(proprietary school)等盈利性高校机构就读,他们未来能否收回”投资“就不一定了。这个问题要另当别论,说不定还需要专门的金融素养(financial literacy)培训。
宾夕法尼亚州的拉法耶特学院(Lafayette College)的地区招生总监Ed Devine建议,大学录取不应当用”投入产出比”(ROI)这类单一指标来衡量。
我还记得那些大学申请顾问们,往往大力吹捧他们指导的毕业生的录取结果。在机构的手册、网页和分享会上大肆宣扬往届学生的成功,无所不用其极。不出几年,人们就开始执着于大学申请的“投入产出比“,不断盘算着大学的排位。
学生一旦拿到耀眼的offer,他们整个高中四年的学习都可以“翻盘“。所以学生的压力极大,到处寻找导师、专家,巴不得能“锁定“一位”高人“来帮忙,这种想法也助长了焦虑之情。Devine总监认为,”学生即便看到了我们的成功案例,仍然弄不清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原本高中四年是属于孩子们的自我发现之旅,但现在已经被设计好了,被导向了一个可以预料的未来,这种做法是一种玷污。“
每所学校都想尽力帮助学生面对未来,但高中四年是一个积累体验的过程,在积累之上才会有成功的喜悦。
……大学申请应当传递积极的、怀有使命感的信息,以促进健康的、有意义的教育进程。也许本文讨论的大学录取各要素都有一定的必要性,它们是检测所有的教育者——无论是高中升学导师、或是大学校长——对年轻人教育成果的验证,也是对未来改革的召唤者。
作者介绍
Brennan Barnard
-新罕布什尔州The Derryfield School升学指导总监;
-合《大学录取的真相:给家庭的录取及共同生活指南》一书;
-在包括哈佛等知名大学院校项目中担任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