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饭期间听到外教们互相交流教学趣事——
“中国学生太有礼貌了,每次学生见到我都会对我说老师好....”
“对对,她们下课还常常围着我问问题,这种感觉太好了,我很少能在美国看到学生这样……”
作为本次团队中唯一的中方员工,我笑而不语....
这不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吗?
为何大惊小怪?
而后他们又说了——
“但我的学生都很害羞也很安静,课堂讨论环节经常会冷场,让我很头疼....”
“是的,这个情况我也发现了,我有时安排一些课堂活动,很少有学生主动举手参加....”
我不禁加入她们的对话中——
“你们觉得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有什么不同?”
在交谈中我发现所有的外教都对于中国学生的学习习惯、礼仪礼节、学习态度一致好评,但对于课堂参与度、活跃度等方面头疼不已。

的确,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学习中最难的一面就是学会如何“参与”到课堂中去,很多中国学生无法完全吸收和消化课堂内容,也缺乏批判性思维能力,具体体现为:不能积极参与课堂,很少主动思考问题,也缺乏足够的自信。
哥大终身教授林晓东女士曾就中美学生差异这一问题,对不同领域的35位美国大学教授进行了统计和采访,采访的问题涉及两方面:
1.在海外课堂中,中国学生会遇到哪些困难?
2.中国学生最需要提升的技能有哪些?
在收集和分析了35位教授的答案之后,对于中国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提升的技能,以下是所有教授都建议的:
良好的写作能力;
主动思考并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
良好的沟通和表达能力,特别是在课堂中的互动能力。
学习的过程与参与课堂、主动思考问题和自信心的建立息息相关。如果学生只是简单地死记硬背,他们可能永远无法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
何为批判性思维?
在百度词条搜索批判性思维,我们可以查到31,500,000个数据。
批判性思维的官方定义为:一种思维技能,也是一种人格或气质;既能体现思维水平,也凸显现代人文精神。批判性思维是美国教育体系的基石,其表现之一就是全面而非片面地理解事物。片面理解一件事就像阅读一本书的后半部分,你知道故事的结局,却错过了中间所有精彩的情节。
培养批判性思维,学生不仅要知道“是什么”,还得弄清楚它“从哪里来”及“如何应用”。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关于过程和成长的。如果学生只获取了结论却不知如何应用,他们很快就会忘掉。
如何战胜学术写作?
看清楚,这里我们强调的是学术写作而不是普通的英文写作。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Siegal教授曾表示:
“写作对每一位学生来说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而学术写作更是要求写作者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观点清晰有条理,并具备思辨能力。”
西北大学教授曾表示: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学术写作最难的一点在于没有自己的观点,只是一味的重复和复述别人的观点。从学生们交上来的论文来,好多学生要么无法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要么不知道如何佐证自己的看法。英文水平虽然是影响的因素之一,但更重要的因素在于没有系统的学术写作框架学习以及匮乏的英文阅读量。”
范德比尔特大学工程学院的Jonnason教授说:
“要想写得好,首先要多读。一个读过50本书的人肯定比只读过2本的人写得好。”
怎样才算好的沟通力及表达力?
中国课堂中最常见的一种模式就是老师讲学生记,一节课下来笔记记了满满几页,可消化吸收后提取出来变成自己知识的内容又少之又少。
因为害怕答案说错所以选择避免主动与老师探讨。
亚利桑那大学的Levin教授也拥有同样的烦恼,“不论我怎么鼓励我的中国学生,他们就是不说话!在我的课上,最安静的一群人肯定是中国学生。他们不说话,我无法确定他们是否听懂了我讲的内容。”
在学习中,我们往往忽略了重要的一点,交流才是思考的前提。在教育全球化浪潮的今天,我们必须反思是否为培养全球化的人才做好了准备。
英锐文理课程
英锐作为将西方文理教育理念引入国内的先驱者,正是看到了国内应试教育体制给孩子综合能力培养造成的缺口,力求弥补与完善。英锐文理课程的四大板块包括英文演讲、英文戏剧、英文辩论及英文学术阅读写作。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语言能力及学术水平提供适合课程。
文理课程面向9-19岁中国青少年,通过跨学科、多维度来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具有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的能力、创造性与自主学习的能力、跨文化理解与全球意识、沟通能力与合作精神,就是希望引导学生多读、善写、敢说、敢批判,为适应跨文化的学习交流做好准备,真正做到未来可期,在国际化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
英锐文理课程8月体验课火热进行中,详情在线咨询或拨打400-028-8928,预约报名即可参加!
